索引号: | 0013000000/2024082700000052 | 发布机构: | 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 2024-08-27 | 所属主题: | 乡村振兴 |
沙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保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聚农业农村现代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沙湾市农业农村局全面准确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实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凝聚力量。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各民族创造力。深入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沙湾市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农民持平台出具的流转合同办理贷款利率下降0.91个百分点,年节支6000多万元;同时,探索农村“三资管理”也取得积极成效,成立农村集体资产核算中心,全市244个村经济组织“三资”全部由核算中心代管。截至2023年,累计确权颁证达3.38万户72.14万亩,激活土地经营权,各族群众财产性收益持续增加,全市11个乡镇97个行政村进入平台交易,交易土地1245宗13.52万亩,交易额达2.03亿元,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3.18%以上,村集体增收6544万元,村集体收入在100万元以上达81个,农牧民可支配收入27153元,2022年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铸牢民族团结根基。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依托“互联网+”,政企联合成立乡村振兴大数据公司,将23个涉农信息系统纳入大数据平台,先后在大泉乡和金沟河镇建成6300亩智慧农场和5000亩无人农场,完成智能滴灌机采棉示范基地9300亩,开发农资商城投入品监管交易平台和土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网签合同、金融保险服务、农资购销等社会化服务,建立区域小型自动气象站,实现土壤墒情监测仪、卫星遥感、无线智能灌溉、智能水肥一体机等一批前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1年到2024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4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18.3万亩,截至2023年末,建成高标准农田涉及11个乡镇 67 个村110万亩地,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6%,初步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的标准农田,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8.7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
实施畜牧业三年行动,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大力实施牲畜品种改良,引进良种、杂交改良、人工授精配种等方式,提升牲畜品种改良率,建立健全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全地区率先实施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依托天润乳业龙头企业优势,积极推进奶业振兴行动,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及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天沙牧业、北天山智能农牧业和万联商贸畜牧养殖基地项目,以盖瑞乳业、花园乳业为依托,创建一批以有机牛羊肉、绿色乳品、特色珍禽为代表的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截至2023年,全市牲畜转场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牲畜存栏60.26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0008吨、4750吨、62200吨,牵头完成牧民定居1015户,共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决落实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因户施策精准开展帮扶,从11个方面精准制定 “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搭建用工信息平台;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大泉乡三道沟村和金沟河镇宋圣宫村2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实施东湾镇宽沟村和西地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新建4903亩田间滴灌;因地制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力度,年内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8%以上,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污水治理率提升至24%以上,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站在新起点,沙湾市农业农村局将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盼下,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深入推进行业领域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在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